学生部 2024/4/29 16:33:00
2024年4月28日上午,由学生部、人文学院和“吾生有涯”辅导员发展工作室联合举办的“如何做一名高效能辅导员”主题沙龙在人文学院2112党员活动室举行。沙龙邀请了人文学院党委副书记林娜老师,校团委兼职副书记、数学科学学院团委书记肖晓君老师,计算机与软件学院辅导员陈国樊老师,人文学院辅导员刘芳珍老师进行主题分享,各学院辅导员近20人参加。沙龙由人文学院党委书记、工作室负责人弋灵老师主持。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是史蒂芬·柯维关于个人和团队效能提升的经典著作,详细阐述了“七个习惯”的核心思想和方法,构成了一套完整的效能提升体系。七个习惯分别是:积极主动、以终为始、要事第一、双赢思维、知彼解己、统合综效、不断更新。本次沙龙邀请四位嘉宾围绕《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书展开阅读分享,并结合辅导员日常工作实际深入探讨“如何成为一名高效能辅导员”话题。
林娜副书记首先进行分享。她指出,成为高效能人士要建立“由内而外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分享了她对两个关键词的理解:“高效能”是指产出与产能的平衡,“习惯”是知识、技巧与意愿相交织的结果,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辅导员工作中的产出与产能。林老师还介绍了成为“高效能辅导员”需要经历的三个阶段,即“依赖期、独立期、互赖期”,进一步对“七个习惯”进行梳理,提出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实现高效能的策略和方法。
肖晓君老师提出“高效并不等于高效能”的观点,强调“高效”侧重于完成工作的效率,而“高效能”还需关注个人成长、人际关系、组织利益等因素,需要不断思考、实践、总结与提升。她围绕书中的“七个习惯”,结合辅导员日常工作中的家校沟通、工作规划、谈心谈话等实际案例,进一步提炼了高效能辅导员应具备的“七种能力”,包括:判断力、时间管理能力、制定目标能力、学习适应能力、沟通协作能力、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执行力。
陈国樊老师结合计算机专业中“高性能”的概念,阐述个人对“高效能”的理解,并结合他在部队服役、本科求学和辅导员工作中的三个“高效能”事件,指出清晰的目标管理和工作规划对于提升个人成长和工作成效有重要作用。陈老师还分享了他在工作中结合特殊时间节点,用写信的方式和学生建立联系,开展学业和就业辅导的方法。
刘芳珍老师提出了她对于“高效能”辅导员的理解,即在按时按量完成工作的基础上实现“高质”。她认为实现“高效能”有助于均衡生活和工作、促进个人成长、实现自我超越。同时成为高效能的辅导员需要做到“五要”:要有明确的计划、规范的制度、利他的思维、可靠的抓手、持续的反思,而这“五要”与“七个习惯”是异曲同工的。刘老师结合个人工作计划制定、学生组织制度建设、学生骨干团队培养等实例,分享自己在实际工作中的高效能经验。
主题分享后,与会老师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分享心得和感悟,提出自己对“成为高效能辅导员”的看法。大家纷纷表示,对四位老师所分享的观点深感认同,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加强学习,互相交流,积极实践,不断提升工作成效。
最后,弋灵老师对本次沙龙进行总结。她指出本次沙龙现场讨论非常热烈,能够感受到辅导员们对于本职工作的热爱和认同。她认为“高效”和“高效能”有所区别,“高效”更关注于个人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在工作任务达成上能够熟能生巧,又快又好;而“高效能”除了强调个人的工作能力强和工作效率高之外,更加强调辅导员所拥有明确的成长的愿景和使命担当,不仅能够自我成长和自我赋能,还能够为团队、为学生赋能,促进学生成长和组织发展,真正做到示范引领,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知心人和引路人。弋老师表示,希望辅导员们能够互相支持,共同成长,一起努力成长为“高效能的辅导员”。
至此,本次主题沙龙活动圆满结束。
深圳大学学生部
深圳大学人文学院
“吾生有涯”辅导员发展工作室
2024年4月29日
撰稿:胡诗涵 审核:桑莎
(更新于2024/4/29 16:36:00)